返回上頁    

  風雨朗日伴我行 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──江西五天逍遙遊

撰文及攝影   黃潔玲
校友會文娛部繼去年的山西行受到好評後,今年5月9-13日續組織了長線旅遊團江西5天遊,46人的團隊火速爆滿。此行,團友登上了著名風景區三清山與龜峰,閒遊瓷都景德鎮、古樸鄉村婺源、植樹生態園鳳凰溝及江南名樓膝王閣,先後在風雨與晴朗的氣象裡,體味大自然的真諦。

登山如駕霧而行

初夏的風雨三清山到底給遊人甚麼感覺?四周煙霞繚繞,遠近霧霾隱現,如處桃源仙界;飛瀑從峽谷奔騰而下,匯成澎湃急流,或撞擊巨石而濺起水柱;最叫人眼前一亮的是,爛漫山花接受大地的洗滌,益顯晶瑩高潔,錯落地點綴著漫山複雜的綠層次,使遊人飽覽這名山平時不易顯露的另一面風采

在狂風暴雨的三清山棧道山,一陣是雲鎖霧障,一陣是奇峰突現,有如登仙界之感。

在風雨中登山,雨衣成了色彩繽紛的時裝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遊覽雨中的三清山,初時,也許會用雨衣把身體裹得嚴嚴實實,小心奕奕地踏上環山棧道上,首先被吸引的是遠處來自崖頂或深谷瀑布的澎湃水聲,教人慨嘆這天然造化之奇。及至幾陣風雨之後,大家不再介意接受這名山風雨的沐浴。當發現背後的山峰與樹叢被皚皚雲煙所隱沒時,立刻驟生自己正駕霧而行的逍遙感覺。面前本是白茫茫的山色,一陣山風過後,竟露出了巍峨筆直、由形態各異的群石組合而成的山峰,山脊上還隱現疏密高低的蒼松輪廓,教人不禁駐足遐想,馳騁想像的翅膀,幻想一下「巨蟒出山」、「東方女神」與「玉女開懷」的形象。

  雨中遊山可以雲來霧去,值得拍照留念。

杜鵑幽蘭幸得見          
在三清山一帶植物資源豐富,雲錦杜鵑、北江蕘花、獨蒜蘭在開花,而楓楊在結果。

最精彩的是在高達1300米海拔的高空環山棧道上,不但觀賞到上百年乃至千年的古樹名木,尤其是松、杉科植物;更可賞盡盛放的山花,而白裡透紅的雲錦杜鵑花叢則成為5月迎客的主人,使人倍添遊興。此外,亦趕上了羅漢松、二葉松、北江蕘花、野草莓等的花期,觀賞到它們在風雨的洗刷下更顯清麗的生態。感謝顏文浩校友的報訊,得見在大塊苔蘚崖壁上正在怒放的數株獨蒜蘭,這種地生蘭花因每朵花旁邊都長出一片葉子,又名一葉蘭,是中國野生的蘭科植物。獨蒜蘭屬全球約有16個品種,我國就佔了其中的15個。此行能在風雨中得見此深山幽蘭,有幸兼有緣矣!

盡賞雨中奇觀

三清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西省上饒市東北部,因玉京、玉虛、玉華「三峰峻拔,如道教三清列坐其巔」而得名,總面積超過750平方公里。三清山自2002年的環山棧道竣工及索道纜車服務建成後,有效催化它成為全國旅遊的熱點景區。出外旅遊遇上風雨天,當然是倒楣事,惟三清山經年雨多於晴(每年雨天佔上200天),我們既逢雨天,卻亦自得其樂,難得欣賞風雨中的自然風貌!我們承認少看了很多晴空的山色,但亦看到了晴天看不到的某些場面,那些淋漓的山花、崖壁陡落的一線飛瀑、涉水而過的湍流、煙雨濛濛中的山峰隠現……都是奇觀,儘管行走不便、褲管濕透,甚至有行友背起妻子涉水,也是難得的風打雨洗。晴天是大自然,雨天也是大自然,何不盡情感受?

進入婺源需先過浮溪,我團團友踏著石板深一腳淺一腳地前行,百態畢現。

億年孕育天然雕塑

         
丹霞地貌的龜峰,周圍是巨型的天然雕塑,這尊猶如偉岸的將軍。
龜峰地貌一景「鷹戲小雞」:右邊的小雞藏頭縮頸,左邊的蒼鷹嘴如刀爪如勾,展翅正要撲向小雞,而小雞聞聲逃命。

遊罷了雨中的三清山,團友特別珍惜遊龜峰的晴朗日子,因這裡有補償性的意義。從龜峰東側登山,除了驚嘆如被刀削的巨型石壁奇觀,還不難欣賞到由天然山石壘出酷似老人、僧徒、大象、飛鷹、雛雞等的形態來,而更多的是形如大小烏龜的造型,這正是丹霞地貌給予登山者的視覺樂趣。而在這方已進入老年早期的丹霞地貌,論色彩不如廣東丹霞山的褐紅艷麗,若論山塊群被自然侵蝕所構成形象的多樣化,倒是明顯的特色。

所謂「丹霞地貌」就是「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」,這是一種沉積在內陸盆地的紅色岩層,在千百萬年的地質變化過程中,被水切割侵蝕,形成了紅色山塊群。人們較熟悉的福建武夷山、廣東丹霞山,分屬其青年與壯年期地貌,要觀看老年期,則要走進江西龍虎山與龜峰了。這裡有逾億年孕育出來的峰林、峰叢、石柱、孤峰、殘石、殘丘、石梁、石牆、穿洞、天生橋等,構成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。這龜峰不只有眾多的「龜」可賞,還留下不少文化遺址,早在商周時期已有人居住,遺下狩獵與種植的痕跡;而佛教開發則在梁代開始,自唐至清,先後建有多所廟宇,且歷經盛衰;還留下歷代名人不少詩文的題刻,遂形成現在可賞的摩崖石刻長廊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巨型石牆直插深谷,這是典型的丹霞地貌,在龜峰到處可見。
   在登上龜峰時,我們遇上了晴天,格外高興。

千年古窰 作坊傳承

在登上三清山之前,旅行團首先由江西省會南昌市驅車到名聞遐邇的千年瓷都──景德鎮去,並在霪雨霏霏之中,進入了陶瓷民俗博覽區及古窰,體味古代工匠手工製作瓷器產品的作坊。此區最有印象的莫如「手工作坊製瓷作坊」(坯房),是製作瓷器坯胎兼瓷器坯胎釉下彩繪的工場建築。作坊由正間和廒間組成,正間是瓷器坯胎製作場所,依照瓷器坯胎製作程序按流水線型式作生產設施布局。在正、廒間相聯的邊屋,其上設置活動的木架,用於晾曬瓷坯,故俗稱「曬架塘」。

     保留至今的宋代龍窰,窰身特長,如向上翹起的龍尾巴。

參觀了清代鎮窰、明代葫蘆窰、元代饅頭窰、宋代龍窰、風火仙師廟後,便進入「坯房」,我們可與穿上「古窰民俗」白地藍字 (象徵青花瓷顏色) 制服的工匠 (實為國家級瓷藝大師)  作近距離接觸,觀看他們古法手工拉坯的示範表演。只是我等不敢造次,因要提防頭頂是否觸碰了用木條搭成的「曬架塘」,生怕把瓷坯碰跌在地!大家對瓷藝家的彩繪、多種工藝的雕繪技術尤感興趣,特別佩服幾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家的眼力與傳承技術,而經他們手工精雕細繪所造成的精品,價格不菲,與日用瓷器的價格構成天壤之別。
由是觀之,這個千年瓷都,面對今日科技與機械化的生產製作流程,其生存與發展的出路,就在於繼承歷代製瓷最精湛的工藝 (甚至是絕活),精心打造現代人受歡迎的題材,以延續千年窰火!

景德鎮古窰區入口,青花瓷柱豎立,房頂變成曬坯棚。

在浮溪下,飽覽建於南宋的彩虹橋全貌,簡約古樸。

在淺溪兩旁建有客棧,突然古舊鄉村的風情。

 

彩虹橋下 涉足懷古

在到達弋陽龜峰之前,先到近年成為旅遊熱點的婺源跑了一趟。儘管油菜花盛開的時節早過,田間只能看到瘋長著的油菜籽,唯溪裡的小舟、溪面的小橋,與溪橋兩岸的白牆灰瓦房子,悠悠地散發著原始田園風光的恬然與樸實氣息。
進入婺源,首先被吸引的是位於清華村、橫跨浮溪最寬處、始建於南宋的「彩虹橋」,此橋百餘米,是長廊式的人行橋,細數之下,是由四墩五間與六亭五廊構成。橋基四墩青石迭砌,以木梁橫聯,上鋪木板成橋面,椽瓦結頂為廊,兩側圍以木欄,廊內設有長櫈和亭間。古橋整體結構洗煉,做工古樸,未施雕琢,實而不華,這是最令人發思古幽情的地方。只要在橋面漫步,有如進入宋元遺夢之感。團友更享受涉水於浮溪的淺水石磚灘上,在結滿串串莢果的楓楊樹蔭下,既有同窗並肩,亦有夫妻相扶,更見行友抱著相機謹慎而行,當中不忘遠觀古橋全貌,靜聽溪流淙淙,成了此行難忘的經歷。
溪橋有青石板小路,周遭的環境令人頓時擺脫現代的外衣,回歸先祖的生活模式:在溪面橫過短橋,循石階登上彼岸,凝賞那茶葉店主用手炒茶的技藝,及聆聽他嘴裡如歌的叫賣聲。少頃,才走進掛有串串大紅燈籠的「溪橋客棧」裡吃飯、品茶與住宿,親身領略妙不可言的懷古之旅。

大紅斗拱重塑滕王閣

此行最後一站是省會南昌,真想不到返航班機的推遲,竟造就了登上滕王閣的機會。膝王閣矗立於南昌市舊城區、贛江東岸。它始建於唐,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 (滕王) 所用。它的著名或要感謝「初唐四傑」之一王勃的名篇《滕王閣序》,當中有兩句:「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」已成為世代傳誦的名句。誠然,它與黃鶴樓、岳陽樓合稱為「江南三大名樓」。且據史載,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鄱陽湖之戰大勝後,慶功盛筵就在此閣舉行。此閣屢經戰火,唯是歷代屢毀屢修得以延續至今。最近一次重修屬第29次,於1989年完成。按重修奠基石所述,此次重修乃按1942年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繪製的《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》重建,主體建築為宋式仿木結構,突出背城臨江,瑰瑋奇特的氣勢。
重修的滕王閣高樓12米共九層,採用宋朝「明三暗六」格式。室內外斗拱以大紅色為基調,拱眼壁也按此色調繪製,底色用奶黃色。室內外所有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,支條深綠色,大紅井口線,十字口梔子花。椽子、望板均為大紅色,柱子髹朱紅色,門窗為紅木家具色。室外平坐欄杆飾古銅色。整體營造出絢爛而華麗的效果。樓內大廳最具印象的是巨幅漢白玉浮雕《時來風送滕王閣》,畫面描繪王勃被風浪所阻,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。另一層則有一副巨型長卷壁畫《人傑圖──江西歷代名人圖卷》,描繪了歷史上自先秦至清末共八十位江西籍名人,包括我們較為熟悉的陶淵明、曾鞏、歐陽修、王安石、湯顯祖、朱熹等,畫家以流暢的線條塑造出形態各異的人物來,神情十分生動。

滕王閣入口處見有高大的不鏽鋼楹聯,鐫刻上王勃的名句,
由毛澤東草書: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。

此行包團遊江西,縱然僅是短暫的五天,卻充分流露了校友們數十年結下的情誼,接觸時親切融洽,登山時彼此照應,用餐時談笑風生,加上優秀導遊員的講解,既接受了大自然的沐浴,亦催化了各屆校友彼此間的認識與交情。臨別時聽得團友興致勃勃地問:「下次行程會選在哪?」如此愉快的行程,試問誰人不想「添食」?

(完)